在未知里寻找可能
在20世纪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格局和面临的问题不断变化,科技也不断发展,艺术及其相关的活动进入了新时期。随着艺术机构不断增加,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众对展览或相关艺术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大众的艺术素养、审美和艺术圈所谓的“标准”艺术共识存在很大出入时,策展人和评论家们是不是可以在坚持学术判断的基础上,更多的通过策划,多做一些作品与观众的沟通。扩大公众对艺术的观看和引导他们去理解当代艺术。从而让观众更好的融入艺术活动,提升展览实际的社会价值。
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说过:“策展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交汇点,让不同元素产生碰撞,可以形容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尝试,或是绘制地图的过程,通过城市、人和世界,开创新的方向”。
一个好的展览展厅设计,仅仅从作品选材、技巧和形式上,并不能详尽无遗地展示它们的意义。策展人要做的就是了解艺术家作品的内涵与思考,并引发观者的深度理解,让观众更好的与作品互动,更好的认识作品。
这其中,策展人或展览就是一个有预谋有方向的桥梁或通道。作品中艺术家自身的真实生存体验和感觉,以及他们对当下文化及环境认知和敏感,是不是通过展览被观众有效的接纳?又是哪种层面上的接纳,这都是在检测展览的效果。
当然,美只是一种偏好。对艺术领悟与感知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但体现策展人能力的就是做好桥梁。以恰当的认知梳理,提供给观众多维性的艺术视角,开启想象力,并透过展览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是一种重新的创造。这样的探索既是对策展人知识体系建构的完善与严谨的考量,也是对策展空间理解、与艺术家沟通能力的综合考察。
观众在某个展览里欣赏作品,其实是自视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反应。而策展工作又必须认识到这个时间跨度,并能通过策展积累经验,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需要的艺术家或作品,更好的规划、预判。
而艺术家可以通过展览,重新审视自己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是不是够有辨识度,有没有将自己作品的思想内涵较为妥善的表现出来,作品与策展意图或目标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或契合。
所以,一个好的展览在策划时也是对策展人与艺术家各方的知识、经验、智慧与沟通的综合考验与磨合。
作为策展工作的新手,我努力通过策划让艺术家作品的灵魂与观众看展时的心灵状态产生交集。我认为做到这些,这个展览就发挥出了它所存在的意义——优秀艺术家及作品的发掘和推介、观众情感的激发、原创性和探索精神的体现、内在精神和思想深度的传递、视觉审美体验的呈现等等。
而通过展览传递我对未知的好奇与判断,也正是诱惑我不断尝试与创造的动力。